南京总共有两条有轨电车,一条位于河西CBD沿江东中路展开,另一条位于麒麟沿运河粮东路展开。这两条线路都对区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引发的问题或者说争议也很大,这是怎么回事?
有轨电车的形式质感和地铁列车非常接近,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将其理解为简配版的地铁,不过虽然乘坐体感接近,但实际上其与地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拥有独立路权。
一般来说地铁要么在底下,要么在空中,其拥有自己的隧道或者高架,地铁列车的运行依赖于自己独立的轨道系统,完全不会影响到地面的车行交通。
但是有轨电车不同,虽然其也有自己的轨道系统,但这套系统既不在地上也不在空中,其是依附在地面交通系统之上的,有轨电车没有自己独立的路权。因此在电车的运行逻辑上就需要和汽车共享路权,但共享路权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电车的运行逻辑和汽车并不一样,但两者却要共享路权,这就需要对路权进行重新分配。
要么优先让给电车,这就造成汽车等待红灯的时间变长,要么优先让给汽车,这又会导致电车的通行效率偏低。为了不过多地影响地面交通,有轨电车甚至不能随便增加列车的班次密度。
所以电车不是地铁的平替,它并不具备地铁最大的优势,相反其对现有地面交通有着较大影响。因此科学的做法是,有轨电车要么设置在车流量不大的中小街区,要么设置在根本没有车行系统的步行空间。
但显然南京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有轨电车的运行特点,将其设置在江东中路以及运河粮路这类主干路上。虽然足够亮眼,足够吸睛,但实际对于区域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效率甚至还不如常规的公交,当然舒适性电车还是有较大优势。
把思维发散一下,江东中路上的有轨电车难道不能用双层巴士代替吗?不仅同样很有特色,而且线路站点的调整也灵活方便很多,区区观光的功能双层巴士足以应对,有轨电车在我看来就是一笔冤枉钱。
而麒麟的有轨电车,个人觉得因为其有较重的沟通马群节点的功能,简单的公交不能满足区域要求,但有轨电车也不是什么良配,最好的且相对省钱的做法可能是类似厦门的BRT,载具为大运量公交,但为其铺设独立的高架桥。假设哪天经费充足,随时可以将其升级为轻轨,不仅省钱,在后期还具备可拓展和升级的可能,何乐而不为。而现在的有轨电车完全不具备可升级性,在我看来非常的不合算。
有轨电车便宜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国地铁造价约为4亿-7亿元/公里,而河西有轨电车的造价是1.64亿元/公里,虽然相对地铁还是比较便宜的,但老实说造价依然较高。我们熟知的轻轨也就是天上走的那种,其造价一般也就1.5亿元/公里左右。(造价数据来源于网络)
如果是为了省钱寻找功能类似地铁的平替,当然轻轨是最合适的选择,不管是河西还是麒麟。但最终选择造价几乎一样但明显有很大缺陷的有轨电车真的很让人不理解。
相反一些商业发达且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就比较适合有轨电车的设置,比如在没有搞地下空间之前的湖南路,其实就很适合设置一条有轨电车,从玄武门一直延伸到颐和路,这种慢速轨道交通系统对于旅游观光还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